情绪阴晴不定?
一会儿高兴得仿佛能触碰到云朵,
一会儿又低落得仿佛掉入了无底洞?
这是怎么回事?
一文带你了解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也称为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梵高被认为生前很可能罹患双相障碍。为了提升对双相障碍的认识,消除病耻感,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一疾病。
双相障碍是一种情绪像“钟摆”一样摇摆不定的奇怪疾病,患者时而精力充沛,天马行空;时而郁郁寡欢,一筹莫展。当有人出现反复“喜怒无常”“过山车”样的精神状态的时候,需警惕是否患上了一种“钟摆”病——双相情感障碍。双相障碍的症状是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双相障碍的发病率约为1%-2%,最高可达5%。
海明威、丘吉尔、林肯、海明威、玛丽莲梦露等很多名人都曾深受双相情感障碍折磨。但“双相情感障碍”并非天才们的专属,在心理疾病中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病。
年轻有为的画家X先生,过去一直以阳光、健康的形象示人,因其开朗热情而又严谨执着的性格在艺术界颇受好评。但最近几年,他似乎感觉到自己情绪和身体有了很大变化,温和时像“暖男”,暴躁时像“恶魔”。甚至一天内情绪变化都非常大,往往夜间创作时思维敏捷、精神焕发,但到了白天则变得反应迟钝、萎靡不振,一度想自杀的念头挥之不去……
这种情绪像“钟摆”一样摇摆不定的奇怪疾病,心理学上称为“双相情感障碍”,以往也叫躁狂抑郁症。病人身上躁狂与抑郁症状交替发生,有时也会同时混合存在。而且这类人的自杀念头往往十分隐蔽,家人和朋友很难发现。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终生患“钟摆”病的风险高于1%,并且2/3以上的患者在20岁前已经出现症状,但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为了提升公众对双相障碍疾病的认知,同时提高双相障碍在中国的诊疗水平,在全国精神科领域专家的倡导下,“世界双相障碍日”正式来到中国。
双相障碍多发于青少年,其致死率、致残率甚至不亚于抑郁症。有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1%—4%,终生患病率更高。该病的发病高峰年龄多在15-19岁,25-50%的患者有过自杀行为,近20%的患者自杀死亡。双相障碍的自杀率在精神疾病中排在首位,如果不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很可能造成终生遗憾。
双相障碍患者从首次发病到确诊的平均时间是10年,并且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的特点。“中国50%的患者在发病5年内没有得到治疗,36%的患者在发病10年内没有得到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双相障碍的患者很多时候表现得很抑郁,但如果被当做抑郁症来治的话,只会让患者的情绪更加不稳定,甚至病情加重。而且,患者也不该见症状好转便马上停药,因为如果没有遵从医嘱规范化治疗,该病在一年内的复发率高达70%。
区分到底是轻度躁狂发作,还是性格使然,可以从这几方面区别:双相障碍患者轻度躁狂发作时,可存在持续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有时表现为容易被人激怒,摔东西,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 正是因为很多患者表现出的是轻度躁狂,自己或家人并没有过度关注,导致双相障碍患者表现为抑郁状态就诊时,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据统计,全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双相障碍患者初诊被当作抑郁症患者来进行治疗。从患病人群来看,双相障碍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而单相抑郁症平均年龄为40岁,而且,25岁以前首发抑郁的,是双相障碍的可能性比较大。一般抑郁症状持续14天以上,并且低落情绪不会因外界环境刺激而改变,又间隔性地出现躁狂或轻躁狂症状4天以上,就要考虑向相关的专业医生求助。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主要由生物学原因引起,药物治疗是基础,需要选择稳定心境的药物治疗,打破情绪摇摆不定怪圈。有些病人接受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合理治疗,躁狂发作时抗躁狂治疗,抑郁发作时抗抑郁治疗,结果病情进一步恶化。如果怀疑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病人需要尽早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明确诊断和规范治疗,及时控制病情、减少复发和避免恶化。
双相障碍治疗需要注重“三大原则”:综合原则,长期原则,以及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综合原则是指采取多重手段,如精神药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综合运用以提高疗效和改善依从性;长期原则是指患者需要遵从医嘱长期治疗,实现与病共存,提高生活质量;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即鼓励家人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帮助患者提高依从性,减少复发。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持续终生的疾病。药物治疗(包括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仍是目前治疗双相障碍的主要方法,而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碳酸锂等)是国际公认的主要治疗药物,是从急性期到巩固和维持期的主要选择,并以长效、低副作用的特性成为长程治疗双相障碍的一线药物。
抑郁症发作时,患者通常会表现为无精打采、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感觉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活动减少,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悲观消极的想法。
然而当狂躁发作时,患者可表现为精力充沛、情感高涨、活动增多、兴奋话多、自觉能力强,讲话滔滔不绝难以打断,此外有些患者还伴有注意力分散、睡眠减少、幻听等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
病情严重时,患者丧失劳动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患者个人的生存质量造成很大的危害,同时还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2]。
有些患者是这样形容处于抑郁发作时的感受:
1、“感觉整个人像沉入了海底一样,就这样慢慢的、慢慢的沉下去,我也不想动,就任由身体不断的下沉。”
2、“感觉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只想躺在床上,感觉都可以不用吃饭了,一点食欲也没有。”
3、“每天晚上都是很难熬,睡又睡不着,身体很累,眼睛很疲惫、很困,可是脑子很清醒,容易胡思乱想。”
4、“觉得自己是个废人,什么也做不好,脑子像生锈了一样,转不动,就连自己最擅长的事情都做不好了。”
有些患者是这样形容处于躁狂发作时的感受:
1、“就感觉自己无所不能,比做皇帝还要逍遥,可开心了,说实话还真有点怀念躁狂发作时的感受。”
2、“烦躁,容易生气,感觉自己像个炸药包,有时候别人不小心一刺激就爆炸了,特别容易发脾气。”
3、“都不用考虑钱的问题,想花就花,买东西想买就买,不问价格直接拿下。”
4、“都不用吃饭、睡觉,我两三天不睡都可以,特别有精神、有劲,脑子就像在放电影一样,想法特别多,天花乱坠。”
如何与双相情感障碍者相处?
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情绪变化具有双相性的特征,因此在日常的沟通交流当中我们应该更好的根据患者疾病的特点来进行,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建立良好的关系。
(一)抑郁发作时:
1、保持耐心,确保沟通环境的安静舒适。
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能够让彼此更加的放松,也体现了对沟通双方最基本的尊重。抑郁发作时患者处于情绪的低落时期,很多时候他们的无奈、痛苦都无法通过三两言语轻而易举的表达出来,因此我们要有良好的耐心,多去倾听、理解他们。
2、不加评判、指责。
许多人对于患者的活动减少,甚至可以说是懒散、被动的行为无法理解,认为就是在“装”、“矫情”,根本就没有那么严重。对此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患者的身上,去批判、指责他们,而是应该多些爱和包容,多多去鼓励,多多去理解。
3、不要盲目建议、寻找“偏方”。
患者处于抑郁发作时对于外界的承受力以及敏感程度都是不同于往常的,不要迷信所谓的“偏方”等,应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来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整等。
4、多察言观色、不刺激。
与患者沟通交流时要注意患者的表情、肢体动作、语音语调、眼神等各个方面,以此来判断患者此刻是否适合进行沟通交流。不要总是说“为什么你会得这个病?”“你抗压能力太差了,别人都不会。”诸如此类的负面言语,避免对患者进行刺激。
(二)躁狂发作时:
1、保持自我情绪稳定,随机应变。
躁狂发作的患者表现为情绪高涨,情绪不稳定性高,因此首先就需要保证我们自身的情绪是稳定的,不会受到患者的影响。面对患者的一些要求,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适当的给予满足,看情况而定,避免激惹患者。要求不合理时也应平和的拒绝,必要时可以适当转换沟通的主题,以免患者不断纠缠。
2、掌握暴力先兆,学会情绪降温。
躁狂发作患者存在暴力攻击的风险,很多时候他们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脾气,稍不如意便表现易激惹,因此我们要学会判断患者可能发生暴力的先兆,保护好自己。如:患者面色发红、眼神凶狠、双手握拳、瞪大双眼、双肩收紧、声音语调变大等。必要时转换态度,言语柔和,对患者进行劝解,将愤怒情绪降温。
3、多理解、多包容、多关爱。
面对躁狂发作的患者我们要多些理解,躁狂发作时患者精力旺盛,自我感觉良好,自觉能力强,面对患者某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时不要企图去说服患者,与其辩论,这样不但会起到反效果还会让你们的关系变成敌对。
尽管言语的海洋再多也难以勾勒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内心深处的惊涛骇浪,以及它所引发的负面影响,但我们仍希望你们知道,康宁人始终陪伴在您身边。只要您有需要,我们愿意成为您心灵的守护者,为您带来平静与安宁。
来源:深圳市康宁医院、健康新海南
编辑:曾丽莎
一审:曾丽莎
二审:陈成鑫
三审:汪丽
主办:海口市秀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秀英区信息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1050001
秀英区信息中心规划设计并技术实现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898-68658244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8658244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0898-12345
琼ICP备19002333号-1
琼公网安备46010502000209号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口市秀英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进入非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